【初版内容】 我是一个设计师,从飞机到机械、家具、机电、设备,基本上每个跟设计有关的行业都摸过。所以敢出来说。我们所认为的行业标准其实很多都是妥协或者过时的东西,留有的隐患还是终究会爆发。这次的电梯吃人在我们设计师看来,根本原因就是安全设计的缺陷。 很多人,例如排行目前第一的电梯维修员,都把责任归咎于维修不到位,但是一个东西要推广开,不再是专用设备,而是家家户户、每个商场都会使用到的东西之前,就应该将维护的难度降到最低,将维修不利的风险降到最低才去推广。很遗憾,我们的观点仍然是——电梯是成熟的专用设备,出事了就是维修的问题。试问,有谁会去担心电风扇的安全问题?但是每个人在上电梯前都毛毛的,因为它虽然是一个成熟的专用设备,但仍然是一个不成熟的大众产品。 在开始分析手扶式电梯的安全性之前,跟大家讲解一下我曾经参与的一个案例——学校生活用品的安全性,拿国标GB与欧标如英标/美标对比,可以发现很多细节是国内没有的。 我举一个例子——双层床。我想十年前上大学的同学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脚踩在床板上差点翻过去、头弹出栅栏被卡住等等,后来也是因为国内曾发生学生从2层踩翘床板身亡的案例才被各大厂商引以为戒,这些年再也没发生这样的事情。而需要做的改变仅仅是调大床桓的间距,同样关于外露部件间隔,欧标也有明确的不大于头、肩宽,不小于手指宽的一堆规定,而国内全凭设计师个人喜好。 再来个例子——飞机。飞机曾发生蒙皮被大风掀飞,乘客在太平洋上几万米高空,享受亚音速快感的事故,这才有后来的大龄客机额外检修要求。 再来个例子——还是飞机。有次因为插头形状太像(仅仅颜色不一样,就跟耳机一样),导致维修时左右翼线控插头插反,结果把飞行员坑死的案例。(没错,我说的就是事故之王——图154~~左旋越拉越向右,谁不死?),这才有后来的飞机插头形状没有一个一样的。 所以我要开始扒手扶式电梯设计的问题了。 ①急停按钮。 这点争议蛮大的,我要说明一下,以下机床急停按钮的案例只是提供一个思路,是给不熟悉设备的人看的,熟悉机械设计的朋友请扩展思路,不要以为答主是准备把这个按钮直接照搬过去。机床急停按钮有其弊端,但是比藏在角落的电梯急停要好是肯定的,如何避免其弊端,发挥其优势才是关键。 起码,急停本身是有问题的——是否能缓冲过度以避免二次跌落发生?有报导过急停导致发生踩踏事故的案例,可见这个功能还是设计的不够完美。
手扶梯急停按钮的不合理性,导致需要经过培训、思考过的人才会有意识去按这个东西。人在紧急状态下,要完成下蹲——寻找——指压的动作简直是电梯设计师的臆想,机床的急停就很简单,一目了然,出事了手一拍——停了。“拍”、“踹”,这个动作对于急停来说远比指压合适一万倍。 有人会质疑,那小孩乱按怎么办?从安全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规避、减少这种现象,比单纯的把他藏到不起眼的角落里要合适的多。电梯急停按钮也有如下这样的显眼设置,并没有听说因此导致大幅度增加了小孩乱按的几率。(这个设计是比较推荐的,比那种藏在鞋跟处的好多了。)
②盖板设计。 合理的盖板设计永远是不需要螺丝也能紧固——镶嵌结构,而不是忘了锁螺丝就死全家的螺接结构。举个例子——井盖,只要井盖不是竹子做的,你会担心踩上去塌掉么?一切的人的正常行动路线上的盖板,都必须在最差维修情况下仍然安全可靠,这是安全设计的最低要求。 借用一下 @A小年
的现场图。
现场视频可以看到盖板的设计是存在隐患的,
1、存在不稳定支撑力——即 青色、黄色 的受力点。靠的是与迁移片盖板的镶嵌对接,然而此次事故就是因为这个对接不稳定最终导致塌陷。 (质检报告显示,正是由于该设计不合理导致加工尺寸偏小后,对接失效。) 2、盖板设计载荷有问题——盖板太薄,此次事故中盖板在一个成年人+一个小孩的静载荷作用下就发生了扭曲变形/翘曲/翻转,也就是说他的设计载荷仅仅是在 前后 支撑力存在的情况才刚好满足双人动载荷的需求,我先不做应力分析,但是可以肯定安全系数甚至小于2(即便飞机这种偷工减料到极点的东西,与人相关的安全系数都不敢在2以下)。而在前端载荷失效后,安全系数迅速跌落到1以下。 3、受力点都很小——绿色力仅仅是尾部一截,黄色力也是尾部一截,而中空部分的跨度全部靠着上帝保佑青色支撑力没失效才不会挠度过大。
有幸做过高压电变电站的工程设计。电缆沟盖板有非常牢固的镶嵌结构,本身强度也够,不需要任何螺接就可以保证2个人在上面蹦跶不塌陷。 好吧,我就想说我在任何其他行业——工厂地面盖板、电缆沟盖板、井盖……都没见过这么烂的盖板,我仅仅在储液罐顶部、电缆桥顶部的盖板见过这么脆的,但是那些都TM不是给人踩的啊!!~~ ============== 【29日夜补充内容】 好了,质检报告出来了,前一点因素跟我分析的原因一致——设计时没考虑好安全问题,
此外,公差没控制好,质检在滑水,设计上没为加工失误留下足够的预留空间,导致尺寸偏小后抗压能力指数级下跌。(好吧,我承认没想到还有尺寸偏小的问题(报告能提及说明已经超过许用公差了),这种严重问题都能出厂,这家公司基本是死刑了。) 补充③
刚才去看了中央一的焦点访谈,所谓尺寸问题就是无稽之谈——原意是“设计22mm的交错宽度实际加工是20mm”。 容我大胆的说一句:这种误差如果能成为主因,那还要设计师干嘛? 本来的设计量22mm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这种设计量,到20mm就出现了严重事故,也就是安全公差才2mm,设计就是一团屎啊。。2mm公差手一抖就出来了。
补充④ 中盖板下面没有安全触发开关,而且还与后盖板区域用保护板隔开,导致人进入后相当于进入封闭空间——保护板变成杀人板。这种设计没问题?为什么保护板只保护维修区域,不做成弧形保护中盖板下方?
======== 【吐槽部分】 所有没写入国标/行业标准的安全要求,都是在祈求上帝保佑人民。 设计师是会换来换去的,设计经验是会失传的,记在老一辈脑子里的东西,也许一个辞职就失去了,一个审图不留意就完蛋了。 我在上一家公司离职前,对交接工作的人花了7天交接,我花了3天专门跟他讲解设计安全经验——这些一些老板、销售、CPI指定者不那么重视的东西(如果你在不规范的行业呆过就知道了,全凭良心),在老板看来,更希望我把外观设计的思维、结构设计的能力教给他。而在我看来,这些安全经验这些安全设计理念恰恰是我最希望他传承下去的宝贵财富。 (那些飞机业、大机械、机电的人就别来凑热闹了,我也干过那些行业。我说的是不规范行业,不规范到我居然参与过相关国标制定——初稿基本照抄我在公司制定的公司设计标准。快速扩展的电梯行业在我眼里就是个不是很规范的行业。) 最后总结:设计的就是一团屎。
|